NEWS CENTER
添加时间:2024-11-14浏览次数:465次
总投资18.5亿元
重庆市两江新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封顶
近日,重庆市两江新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门诊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接下来安装、内装、外装等工序即将陆续启动,进行大面积施工,预计2024年4月竣工。
壹 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000张
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年接诊近70万人次,是两江新区医疗健康领域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中坚力量。根据两江新区规划,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将在5年内建设成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0年内打造“两院三中心”,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专科特色教学医院、临床医学转化中心和医养结合康养中心、紧急医学救援中心。 据悉,此次扩建项目投资18.5亿,总占地面积72亩,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包含门诊楼、医技住院综合楼、科教楼、感染楼等建筑及附属工程,规划床位1000床,配套设置室内停车位2850个。 建成后,主要开设急诊科、影像科、超声影像科、核医学科、放疗科、内镜中心、血透中心、检验科、输血科、病理科、ICU、手术部、儿科、儿童保健科、妇科、便民门诊、内科、外科、感染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心理科、日间治疗等科室,预计门诊量达5000人次/天。
贰 希望、温馨、便捷、生态
本项目设计采用地面花园、立面绿化、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森林”,旨在高密度的城市丛林中打造一片生态绿土。充分利用场地内地势高差,创造出舒适宜人的景观带,形成健康绿色的愈疗中央花园。 总平面布局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设计结合功能需求,采用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在保证功能实用的同时,寻求建筑造型和空间上的变化,现代、简洁、活泼的建筑形象,丰富的绿化园林景观,活跃着区域空间氛围,以多元化的建筑语汇,表达着对城市区域特性的理解,谱写出特定城市空间中一曲起伏和谐的乐章。
01立体复合的布局模式
场地分层筑台
分层筑台是山地建筑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式,通过填、挖,形成台地,然后在台地上布置建筑。并将挖方弃土弃石直接用作填方用材,就地取材,有利节约基础投资和运输费用。 用地最高点高程330米,最低点高程312米,地块最大高差18米。设计采用“分层筑台”的方式,将场地自西向东分为四个不同标高的台地,分别是315米、320米、325米、330米,高差与医院建筑层高一致。
结合地势特征、医院流程特点,并在其中布置可能的功能体块。自西向东依次将门诊、急诊、医技、住院、行政等各功能体块布置于各台地之上,用一条室内交通主轴、连廊和一条室外的景观轴将这些体块串联起来。设置在交通轴上的扶梯和电梯解决主要的垂直交通。主街和景观轴线相伴,患者无论是在候诊还是行进在交通主街上,均有绿化庭院相伴,明亮的空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共同构成了医院建筑的内部环境。
垂直+水平的功能组织
设计将医技住院与门诊部分水平并列布置。医技与住院垂直叠加布置,北侧为18层的住院医技用房,南侧为5层门诊用房,南北通过开敞中庭相分隔,并由空中连廊便捷连系。既保留垂直叠加式高层医疗建筑的优点,同时又缩短垂直交通距离,减轻垂直交通压力。 门诊部分与医技住院部分设置了水平联系,门诊患者可以通过连廊从诊区到达同层的医技科室。同时,住院部分垂直方向交通距离较垂直叠加式而言减少。患者可以更加快速地在病房、医技之间往返,医护人员也能更方便地穿行于门诊、医技与病区之间,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及就医体验。
02多标高的复式交通组织 山地医院的三维整合需要立体的交通网络来支撑,山地医院功能的立体结构模式,需要我们三维的空间想象力来建立整体的交通网络。医院的接地层增多了,不仅使医院获得了高位入口,同时,也使建筑功能所在的高度发生了变化, 各种交通的组织联系将位于不同的高程上,这种比平地更复杂的交通体系,只有运用三维设计思维,才能系统地梳理出山地医院立体的交通网络。
多标高的车行交通组织
规划部门要求,本项目车行出入口只能设置于南侧吉乐大道。这条道路为城市次干道,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最大坡度5%-6%。 依据医院功能要求及基地周边交通现状,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两个标高入口,一个为标高327米的住院部车行入口,另一个为标高317米的门急诊车行入口,两个出入口标高相差相当于2层高度。项目采用“快速交通转化层”的策略,既利用建筑架空,用于组织门诊交通,将进入院区的车辆全部引入其中,采用单循环的高效交通组织,既为即停即走的车辆提供落客缓冲空间,又为驶入地下的泊车车辆及驶离医院的车辆提供交通转换,实现城市交通与院内交通的过渡与融合。 门诊及住院分设交通转换层,有效分流了车辆,缓解了医院给城市道路带来的交通压力。同时方便患者快速到达目标区域,缩短患者行走距离,提高院内交通效率。
多首层的人形交通组织
结合城市患者人流来向及周边市政道路高程,项目设计于西侧315米标高设置医院人行主入口,作为门诊及急诊步行患者进入医院的主要入口;于南侧320米标高设置医院人行入口,作为儿科、儿保科步行患者出入口;于北侧325米标高设置住院人行入口,主要作为住院患者及血透患者步行出入;于东侧330米标高设置医院中心花园,作为患者休憩散步。 同时,场地西北侧古木峰立交桥下设有地下人行通道,是联系城市主干道两侧的主要人行通道。通过与规划部门沟通,将城市地下人行通道直接引入场地内部,实现地下交通与医院、健康商业等各个功能的无缝接驳。城市地下人行通道与项目地下功能接驳的位置,通过下沉庭院形成交通与景观的节点空间,人流可通过此下沉庭院及布置在下沉庭院中的室外楼电梯,实现地面层和地下层的交通联系,方便患者进入院,同时改善城市地下通道的空间品质。
03立体化设计的医院景观
“绿台、绿谷、绿坡”三步把医院打造成极具重庆山城特色的立体公园。裙房屋顶顺应地形的退台形成连续的屋顶花园,绿化通过外立面向上攀爬与住院楼中间层层叠叠的空中花园形成生机盎然的“绿台”。医院南侧利用报告厅的坡顶将东侧医院中心花园与医院入口空间自然衔接起来,形成“绿坡”,就像是地面的自然延续,以完全开放的姿态邀请人们走上屋面。西侧景观广场、开场的景观大厅、中央庭院、东侧的医院中心花园相互串联、相互渗透形成“绿谷”。 立体公园的设计不仅为低层就诊病患及家属提供充满自然气息的疗愈空间,服务于医护人员的绿色户外休闲、就餐空间,同时为高层住院部患者带来高空的自然窗景,摆脱以往医院冷冰冰的对外形象。